您的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学术论文 >> 文章正文
论青少年激情犯罪的预防
阅读选项: 自动滚屏[左键停止]
作者:吴晓露  来源:网络  阅读:

 

内容摘要:在我国的犯罪学研究领域“,激情犯罪”已成为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。近年来,青少年激情犯罪在我国刑事犯罪案件中的比例不断上升。青少年激情犯罪的原因既有主观方面的,也有客观方面的。青少年激情犯罪有不同于一般激情犯罪的新特点。对青少年激情犯罪,要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立足于预防和矫正。

关键词:青少年;激情犯罪;成因;预防对策

 

    近年来,激情犯罪在我国刑事犯罪案件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,尤其在青少年犯罪中居多,且有逐年增多之势。青少年激情犯罪,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。因此,尽管到目前为止尚未写进法律条文,但在我国的犯罪学研究领域,“激情犯罪”已成为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。对青少年激情犯罪进行分析研究,有助于预防或减少青少年激情犯罪,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具有重要意义。

一、青少年激情犯罪的特点

    青少年激情犯罪是相对于一般人的激情犯罪而言的,但起因也是“激情”。所谓激情,心理学上指的是人所在的一种强烈的、暴发性的、短暂的情绪状态,如狂喜、绝望、暴怒等。激情的产生,有其特殊的生理机制,这就是情绪中枢。当外界刺激它时,就会产生类似愤怒、剧烈不安的兴奋状态;刺激停止,这种状态随之消失。激情通常由一个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、对立意向的冲突、过度的抑制或兴奋所引起。

    激情是人的一种情感表现,人的行为总带有一定的情绪和情感色彩,受到情感和情绪的影响。在激情状态下,人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控制能力显著降低,往往听凭情绪的支配做出一些失去理智的行为。较轻者,会产生一些超越社会规范许可范围的行为,称为激情越轨;严重者,会发生杀人、伤害、毁物等暴力性行为,称为激情犯罪。因此,所谓激情犯罪,就是指在强烈而短暂的激情推动下实施的暴发性、冲动性犯罪。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激情犯罪进行不同的划分。根据犯罪表现,可以把激情犯罪分为两种类型,即被动防卫型和主动攻击型。

    近年来,我国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不断上升趋势。据有关部门统计,目前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已占全国犯罪总数的70%以上,而在青少年犯罪中,激情犯罪又占了约70%。青少年激情犯罪的主体、对象、时间、地点、原因、形式等虽然各不相同,但它们又都有其共同的特点。

(一)动机形成时间短暂

    从犯罪动机上看,其形成的时间极短,都是在瞬间突然发生的,有的甚至几乎说不出犯罪动机。调查显示,青少年激情犯罪者事先并没有特定的目标及作案动机,常常因为一种单纯的欲望顿生犯罪动机,并即刻实施。和那些有预谋、有计划的犯罪行为相比,激情犯罪的犯罪人往往是一时起意“,一念之差引起犯罪”“,小事不忍酿成大祸”。

(二)主体存在“缺失”

    这里的“主体缺失”不是说没有主体,而是说主体在不同方面存在着不足或缺陷。从犯罪主体看,青少年激情犯罪者或性情暴躁,或文化水平低,或道德修养差,或过分压抑,或容易冲动、控制能力不强,或上述方面兼而有之。青少年身上的缺陷,使其对一些社会现象和个人行为往往难以做出正确、理智的判断和选择,一件小事极容易使他们产生激情而导致犯罪。

(三)多由对方言行不当引起

    从犯罪起因看,青少年激情犯罪多数是因为被害人的语言、行为不当引起,事先没有预谋,也没有深刻的背景和复杂的原因,犯罪人一时冲动丧失理智实施犯罪。在犯罪过程中,被害人都负有一定的责任。

(四)后果非常严重

    从犯罪后果看,青少年激情犯罪后果都非常严重,多为诸如杀人、抢劫、伤害、强奸、纵火等恶性犯罪,直接造成被害人重伤或死亡,或公私财产的重大损失,给社会造成较大危害。由于激情犯罪的青少年是在失去理智的情况下进行的,其行为常有疯狂性,侵害手段残酷,涉及面广,危害性大,再加上此类犯罪法律上没有规定,不是法定的从轻或减轻情节,所以犯罪者获刑也较重。

    另外,从发展趋势上看,青少年激情犯罪还呈现出“低龄化”“、女性化”、“农村化”等新特点。

二、青少年激情犯罪的成因

    青少年激情犯罪看起来好象是因为“激情”所致,但其成因是复杂的,“激情”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,“激情”本身也涉及多方面的身心要素。

(一)青少年激情犯罪的主观因素

    青少年这个概念,在犯罪学中一般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25周岁的人。这个概念包含“青年”和“少年”两个年龄阶段的人群,横跨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两个年龄区域。这个年龄区域的人自身的一些特点或弱点,构成了其激情犯罪的主观因素。一是心理上的不稳定,二是生理上的不成熟,三是个人素质低下,四是行为者的人格缺陷。青少年的这些特点,决定了他们是人们常说的“性情中人”。只不过他们身上的“性情”已经远远超过了可以称叫“耿直忠诚”的范围,已变成一种病态。激情犯罪说明犯罪行为人在心理和人格上都存在障碍,人格偏执、冲动,表现为心胸狭隘、自私、多疑。一些人平时性格就比较孤僻、内向,承受能力差,很难融入现代生活中。有的人长期处于一种压抑、郁闷、不满的心理状态下,长期积累的生活挫败感,很容易造成心灵脆弱和极端自尊,这自尊既然是以自我为中心,就很容易受到伤害。

(二)青少年激情犯罪的客观因素

    青少年激情犯罪的客观因素是其外在原因,包括来自社会、学校、家庭各个方面的因素。一是社会污垢的熏染,包括不良信息的影响、周边环境的影响、社会问题的影响;二是不良的家庭环境,包括近年来失和、失教、失德、失才等四失”家庭逐渐增多,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和方法简单等;三是学校教育的不足,包括“升学教育”涵盖了一些学校教育的大部分内容,思想教育、道德教育、法制教育等相对不足等。

   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剧烈的社会变革时期,受到多种价值观念的冲击。社会转型期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,主要是城市化、人口流动、社会结构变动等,造成求学、就业、福利、娱乐等方面的一些不均等现象,拜金主义、享乐主义、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,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干扰社会生活。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,人很容易变得浮躁和抑郁,心理失衡,青少年更是如此。如此失衡的心态,就像一个潜在的火药库,极易在瞬间点燃并发生爆炸。

三、预防青少年激情犯罪的对策

    青少年的激情犯罪,不仅严重地伤害他人,危害社会,造成自己的直接犯罪,断送自己的前程甚至生命,而且扰乱社会治安,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。因此,如何有效地遏制青少年的激情犯罪,就成为摆在全社会尤其是教育部门、政法部门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。青少年激情犯罪既有内因,也有外因,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。因此,遏制青少年激情犯罪的关键在于预防和矫正。同时要齐抓共管,综合治理,构筑预防青少年激情犯罪的坚强防线。

(一)净化外界环境,消除不良因素

    外界不良因素诱发和自我抑制失控的相互作用,是激情犯罪形成的主客观原因。个体所处的客观环境中的诸多诱因都可“内化”为个体心理因素。而个体心理因素又有积极和消极之分,这是由社会环境的不同性质决定的。两种因素彼消此长,决定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发展。如果消极因素在个体的心理结构中起主导的支配作用时,就会形成违法犯罪动机,一旦遇到外界所面临的犯罪机遇,即会实施违法犯罪行为。因此,要大力净化青少年学习生活的社会环境,坚决铲除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良因素,消除隐患,堵塞漏洞,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激情犯罪的产生。为此,社会、家庭、学校都要在自己的领域或职责范围内做出自己的努力。

(二)加强社会化教育,提高其自控能力

    人们生活在社会中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、志向、性格、习惯。要使自己的行为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,由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,就必然要经过社会化过程。青少年个体社会化的过程,就是对外界环境与主观愿望、社会化与个性、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思索、区分、借鉴、选择、控制、调整的过程。一个人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是其思想意识的最高调节器,对心理活动起支配作用。如果社会适应性出现障碍,将直接影响心理各因素的健康协调发展和人格的形成,必然出现病态心理和不健全人格,形成激情犯罪的潜在隐患。因此,要加强青少年社会化教育,培养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,掌握正确的认知方式、思维方式以及一定的知识经验和劳动技能,养成劳动习惯。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和道德教育,使其明确自己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和义务,逐步形成遵纪守法的心理和行为习惯,防止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缺陷而引发激情违法犯罪。

(三)强化心理疏导,塑造健全人格

   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、心理健康、良好的适应环境能力和道德修养等。心理因素目前已被认为是激情犯罪的主要动因。个体心理健康与否,对其是否能够自觉抵制外来的侵蚀有着重要作用。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品质,塑造健全的人格是进行激情犯罪预防的基本环节和有效措施。针对青少年生理、心理发育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,要有计划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。通过教育,指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,了解社会,了解他人,了解自己,掌握自我心理调节方法,提高应付挫折的心理承受力,形成积极主动、平衡灵活、正确且理智的心理状态,去适应和协调当前及变化后的客观环境,达到身心和谐,使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得到健康发展,塑就健全人格。为此,社会、学校、家庭要增加有效调适方式,尤其是增加倾听的渠道,建立健全干预支持系统,如心理咨询等。

    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系统工程,需要社会、学校、家庭的多方面努力,青少年自身更要努力学习,加强自身修养,提高个人综合素质,增强防范激情犯罪的能力。

 

参考文献:

[1]魏平雄,等.犯罪学教程[M].北京: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.1998.

[2]罗大华.犯罪心理学[M].北京: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.1999.

[3]颜丽.谈青少年激情犯罪[J].心理与健康.1999(2).

[4]张剑和.青春期少年激情犯罪的预防[J].中华家教.2003(2).

[5]赵尚松.青少年激情犯罪心理分析与防治策略[J].现代中小学教育.2005(11).

[6]郭俊彬.未成年人激情犯罪与社会技能缺失[J].中国青年研究.2006(7).

[7]孙文红,李传学.青少年激情犯罪的防治问题研究[J].检察实践.2005(2).

[8]2005年全国法院司法统计公报.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.2006(3).

 

】【关闭窗口
 :: 站内搜索 ::
 
 
 :: 点击排行 ::
·为被纠集参与者的无罪辩..
·最高院民诉意见
·湖南省2009-2010年度道..
·购销合同样本
·邵阳市司法局 邵阳市律..
·最高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..
·2011-2012年度湖南省道..
·女方未婚怀孕男方要其引..
·长沙市公安局监所管理支..
·最新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..
 
设为主页  |  收藏本站 | 友情链接 | 管理登录